趙無忌 作品

第二十三章

    

宋應星?著作《天工開物》宋應星?這位可是明末有名的大科學家啊,震驚之下,趙無忌立刻恭敬地問道:“您就是著作《天工開物》的宋應星嗎?”

老者一臉詫異:“嗯?這本書我剛剛寫了不到一半,你怎麼知道?”

趙無忌暗想,我當然不能說是後世看過你的書啊,於是便敷衍說道:“學生偶然聽一位長輩說起過宋先生的事情,不知宋先生來此,有何見教?”

宋應星聽他提起來意,眼中閃過一絲興奮的光芒,手腕一翻,露出手上的那塊贈品肥皂:“這個可是貴莊製作出來的?”

趙無忌點點頭,宋應星便說道:“這個肥皂,用來洗手,洗衣真是效果神奇,老朽也自負見多識廣,但這肥皂卻是聞所未聞,不知趙莊主,可願將這肥皂的製作之法告訴老朽。”

趙無忌說道:“肥皂是我發明的,也算是我趙家莊的獨門之秘,如今我趙家莊全莊上下,都指著這肥皂賺錢養家,宋先生的要求,未免冒昧了點吧?”

宋應星臉色一紅:“老朽也曉得自己冒昧,隻是每當見到新奇事物,總是想一探究竟,要不,老朽拿其他技術和趙莊主交換,如何?”

趙無忌搖搖頭:“宋先生,我的技術可是獨家的,而先生的技術,並非隻有先生所獨有。”

宋應星微微皺眉,搖了搖頭說道:“公子也是讀書人,豈不聞孟子曰,君子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濟天下,公子既然有這利國利民的技術在手,更應該造福於天下啊。”

“如今老朽正在著作一本《天工開物》,打算對我中華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各種知識做一個總結,記錄,流傳下去,留給後人,造福百姓。”

“就以水稻為例,書中記載了浸種、育種、擂秧、耘草等全部過程,以及一些注意事項,將來此書刊印天下,教誨農民,或許可使我大明的水稻產量能有所提升。”

“常言道,民以食為天,西北之亂,皆因連年旱災,顆粒無收,故此民眾流浪,流賊四起,此書早日刊印天下,增加我大明糧食產量,老百姓有了吃的,也許這陝西流賊之亂就會平息。”

趙無忌聽得頻頻點頭,這老先生,不但有一顆探索科學的求知之心,還有一顆造福天下百姓的報國之心啊。

曆史上,五年之後也就是崇禎十年,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正式刊印,隻可惜並未能阻止大明王朝的陷落,這本書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,在國外也流傳甚廣。

隻是滿清此後閉關鎖國,為了鞏固統治,銷燬了很多科學著作,很多科學技術都受到打壓,比如說火藥技術和火槍技術,結果導致明朝時領先世界的科技水平,逐漸向下滑落,待到清朝晚期,中國的科技水平已經遠遠落後於世界了。

八國聯軍侵華時,麵對全麵使用火槍,火炮等熱兵器的敵人,滿清的主要武器卻是大刀,長矛等冷兵器,火槍的使用率還不如明朝。

八裡橋之戰中,清軍精銳三萬餘人,八國聯軍則隻有七千人,但是清軍的戰法和裝備嚴重落後。

開戰後,僧王僧格林沁率領清朝最精銳的騎兵,對八國聯軍的陣地進行正麵突擊,結果在火槍火炮的轟擊之下,慘敗收場,清軍陣亡過半,而八國聯軍隻死了十二個人。

直接導致了北京陷落,火燒圓明園,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,搶走了很多金銀珠寶,珍貴文物,老百姓也慘遭荼毒,滿清惡意打壓科學技術的苦果,二百年後終於顯現。

想到這裡,趙無忌心裡也有些沉重,說道:“原來先生著書,也是為了開啟民智,富強百姓,卻不知先生認為,我大明今日,最大的威脅是什麼?”

宋應星伸出兩個手指頭,說道:“老朽認為,不外乎有兩點,一是天災,致使糧食顆粒無收,百姓饑不果腹,或餓死,或逃難,或做賊。”

“二是外敵,後金虎視眈眈,不時入侵我大明境內,屢戰屢勝,劫掠大量百姓和財富。”

宋應星說完話之後,撚著長鬚,看向趙無忌。

趙無忌微微點頭,老先生對當前的局勢看得還是很清楚的,隻可惜更深層次的原因他冇有看到。

趙無忌說道:“老先生說的很對,但是學生認為,還有一點最關鍵之處,您冇有看出來。”

宋應星奇道:“哦?卻是何事老朽冇有看出來?請公子細細道來。”

趙無忌梳理了一下思路,徐徐說道:“天災之說,確有其事,但是遭受天災之地,絕非大明一處。”

“老先生可知道,為何近來蒙古諸部與後金頻頻犯我邊境?隻因他們也遭受了天災而已。不僅僅是大明西北有旱災,北方草原上旱災,冷凍災害更甚。”

這個年代,正是著名的小冰河期,小冰河期顧名思義指的是相對而言較冷的時期,曆史上每一次的小冰河期都導致了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,使全球糧食大幅度減產,由此引發社會劇烈動盪,人口銳減。

而崇禎年間,很不幸正處於這個時期。不僅僅是大明的西北一帶遭遇旱災,北方的地區,牧草也是大量的枯萎死亡,直接導致遊牧民族的糧食生產陷入絕境,不得不南下掠奪人口眾多又相對富裕的大明。

趙無忌繼續說道:“為何同樣遭受天災,後金內部就冇有內患呢?這說明還是我們內部出了問題。”

宋應星聞言,陷入了沉思,趙無忌停了一會,繼續說道:“如今皇上開征三餉,就有禦史說民眾稅負嚴重,苦不堪言,然而三餉覈算到每畝土地上,隻有三分銀子而已,然而從上向下逐步下去之後,最後百姓甚至有價值十兩銀子的田地,要納七兩銀子的稅。”

“這是因為,有錢有勢的人,都會想方設法逃避稅收,最後本應由他們承擔的稅負,全部轉嫁到了普通農民身上,並且官吏們還要在其中中飽私囊,由此,三分銀子變成了七兩銀子,老百姓自然覺得活不下去了。”

“西北有災難,皇上也曾花費重金賑濟,結果呢,在官吏們的盤剝之下,一萬金最後能用到百姓身上的,恐怕能有十分之一就不錯了。”

趙無忌最後做了總結:“大明之患,不在後金,流賊,而在於內部官吏的**,和大量富人的逃稅漏稅,所謂的敵人就在內部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