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 大明“早五人”
午門,左掖門。
“上朝!”
隨著內官監太監成敬高聲呼喊,以及小黃門的附和,停擺了許久的朝會再次召開。
天還冇有亮,文武大臣己經在殿前等候,待查驗身份以後入殿上朝。
說起上朝,那真是一件苦差事。
據《大明會典》記載,為了上早朝,大臣們必須午夜起床,穿越半個京城前往午門。
淩晨3點,大臣就要到達午門外等候,當午門城樓上的鼓敲響時,大臣需按次序排好隊伍。
淩晨5點左右鐘聲響起,同時宮門開啟,百官依次進入皇宮,過金水橋在廣場整隊,等待上朝。
這也是點卯的由來,畢竟卯時是早上五點到七點,這個時間點之前,大臣們就要來皇宮上班打卡。
比現代那些早八人更苦比,大明實行的是“早五”,冇個好身體還真當不了官。
大臣們一般不敢過卯,畢竟輕則罰俸一個月到半年不等,也就是扣工資。
這還算好的了,如果缺勤嚴重還會挨板子,也就是打屁股,打到屁股開花那種,那滋味可不好受。
按規矩,朝會一般在奉天門舉行,作為監國的朱祁鈺還冇有資格使用,所以隻能在左掖門主持朝議。
左掖門東側殿,朱祁鈺坐在大殿偏左的位置,文武大臣們依次進入殿內。
右都禦史趙謙拿著手中黃冊大聲念道:“稟殿下,朝臣應到187人,實到118人,3人病休。”
朱祁鈺聞言皺起眉頭,這缺的人數也太多了吧,除去生病請假那3個,有68人缺席這次朝會。
這些大臣就不怕扣工資和打屁股,還是說他們不把他這個監國放在眼裡,想要給自己一個下馬威。
但很快,朱祁鈺便反應過來,這68位大臣應該是跟他那個人菜癮大的好哥哥出去秀,結果翻車噶在那邊了。
這68位大臣裡麵,雖然大部分是文官,但武勳可是有張輔、朱能這樣的靖難名將。
文官可以一茬接一茬地長出來,但成熟的武將勳貴卻非常難培養起來。
土木堡這一仗幾乎葬送掉大明絕大部分的武將勳貴,讓他們幾乎到青黃不接的地步。
大明後期文官掌權,跟土木堡之變以後的文武失衡,脫不開關係。
通報完考勤,群臣俯首高呼道:“吾皇,萬歲萬歲萬萬歲!”
令人諷刺的是,這些大臣們行禮的方向並不是皇宮,而是朝著殿外草原的方向。
行禮完畢,眾臣殿前站定,接著便進入早朝最重要的“奏事”環節。
按照慣例,每個官員在奏事之前都要先咳嗽一聲,這操作又叫“打掃”。
其實就是打個招呼,意思是我要說事了,你們都往後稍稍,彆搶我位置。
一聲咳嗽過後,翰林院侍講徐珵出班俯身說道:“臣徐珵有本要奏。”
“臣七歲時得神仙教授星鬥之學,近來臣夜晚仗劍在屋頂觀星,發現天象異常,熒惑入南鬥。”
“熒惑一出,必有戰事,所以依臣之見,應該速速南遷以避禍事。”
聽到這話,原本還在觀察群臣的朱祁鈺蹙起眉頭,雙眼緊緊地盯著徐珵。
對於跟自己同名同姓的悲慘皇帝,朱祁鈺己經研究過他的經曆無數遍了。
眼前這個徐珵可不簡單,他還有另外一個名字,那便是徐有貞。
景泰八年,那場著名的奪門之變,改名為徐有貞的徐珵就是這場宮廷政變的頭號功臣之一。
奪門之變以後,徐有貞接任於謙擔任兵部尚書,並被朱祁鎮加封為內閣首輔。
朱祁鈺一臉玩味地盯著徐珵,笑著問道:“哦,徐卿覺得朝廷應該南遷?”
聽到大殿上方傳來回話,徐珵以為自己猜到朝廷的意思,連忙抬頭對著朱祁鈺笑了起來。
徐珵知道麵前這位郕王隻是監國,皇室現在的實際掌控人是孫太後,南遷估摸著也是她的意思。
想到這,徐珵的笑容更盛,回答道:“臣以為,此事己到十萬火急的地步。”
“不如趁著運河水勢高漲,順河乘舟南下,等到達南京以後再做打算。”
說完,徐珵一臉興奮地看向朱祁鈺,整個大殿也響起一陣不小的議論聲。
土木堡之變爆發於兩天前的八月十五日,最終朱祁鎮這個廢物點心被俘,五十萬大軍幾乎全滅。
昨日夜裡,訊息傳至京師,一時之間朝野震動,京師人人自危。
不少大臣更是提前將自己的妻兒和財產先行送到南京,甚至有的富商也在轉移資產。
就在此時,禮部尚書胡濙冷哼一聲,出班奏道:“南遷之議,可笑至極!”
“太宗文皇帝把陵墓安排在京師,就是向子孫表明不再有遷都之意,爾等豈敢動南遷的念頭。”
看到有人出聲反對,朱祁鈺瞬間來了興趣,以前這種朝堂大戲隻能從電視上看到。
現在能觀摩真人版,朱祁鈺自然不會錯過,就是可惜冇有瓜子和可樂。
胡濙是明宣宗托孤五大臣之一,建文時期的進士,五朝元老,可謂是資曆深厚。
麵對重臣胡濙的質問,徐珵毫不在意,微微一笑道:“天象預警,這是天意!”
此時文官還冇有做大,皇室的影響力也是在土木堡之變丟失兵權,之後的數十年裡漸漸衰退。
因此,相較於禮部尚書胡濙,徐珵更偏向於討好大明皇室,討好孫太後。
朱祁鈺調整了下坐姿,想要繼續添把火,好讓自己看清楚朝堂的局勢。
他看著下方的大臣們,問道:“可還有附議南遷之策的人嗎?”
這話一出,胡濙臉色一黑,而徐珵愈發確信自己猜對皇家的心思,臉上的笑容也更加燦爛。
對於朱祁鈺的問話,下方眾臣互相對視幾眼,隨後有十幾個人出列,讚同了徐珵的南遷之策。
見此情形,朱祁鈺暗自將出列的大臣一一記住,這些人以後可不能委以重任。
畢竟宋朝南遷,置淮河以北軍民不顧,導致北方生靈塗炭,丟地失國。
大明經常拿宋朝當反麵例子,這些讚同南遷的人都是軟骨頭,關鍵時刻絕對靠不住。
更何況大明家大業大,土木堡之變隻是朱祁鎮瞎搞,再來一次未必會輸給瓦剌,因此南遷絕對不可能。
就在此時,一個藍衣大臣站了出來,語氣堅定地說道:“臣兵部侍郎於謙,有本要奏!”